国家重点“小巨人”企业“三新一强”规划及撰写要点分析

来源:智为铭略    浏览次数:37    发表日期:2025-05-08

“三新一强”作为国家重点“小巨人”企业申报的核心要求,旨在通过“打造新动能、攻坚新技术、开发新产品”夯实企业创新能力,并通过“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”推动产业协同发展。以下智多星结合政策要求与行业实践,分点解析规划框架及不同行业企业的撰写要点。

 国家重点“小巨人”企业“三新一强”规划及撰写要点分析.jpg

一、规划框架与通用原则

对标国家政策:需与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(2023)》《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(2021版)》等文件中的重点领域(如工业“六基”、未来产业六大方向)紧密结合。

量化目标:设定短期(1年)、中期(3年)、长期(5年)目标,涵盖技术突破(如专利数量)、市场占有率(如提升20%)、产业链配套企业数量(如新增5家)等可量化指标。

内部能力评估:梳理企业现有研发投入、设备水平、人才储备等资源,明确短板(如数字化能力不足)。

外部需求调研:结合产业链龙头企业需求(如汽车行业对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需求),识别技术缺口与市场机会。

技术攻关计划:聚焦“卡脖子”领域,如半导体材料企业的光刻胶研发、医疗设备企业的精密传感器技术突破。

资金投入规划:明确2000万元投资的分配(如研发占比50%、设备购置30%、人才引进20%),并规避基建等非合规支出。

风险应对:针对技术失败、市场波动等风险,提出备用技术路线或多元化客户布局。

标志性成果:如获得首台(套)设备认证、主导国际标准制定、实现关键材料国产化替代。

 

二、分行业撰写要点与案例

1.未来制造行业(智能制造、生物制造)

新动能:建设智能工厂,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,实现设备互联与数据实时监控;组建跨学科研发团队(如机械+AI人才)。

新技术:突破智能传感、模拟仿真技术(如数字孪生系统),开发柔性制造模式(如个性化定制生产线)。

新产品:推出高精度数控机床、生物降解材料等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。

强链补链:为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提供轻量化零部件,参与电池产业链协同研发。

案例:某数控机床企业规划3年内实现核心控制器国产化率从30%提升至80%,配套5家整车制造企业。

2.未来信息行业(量子通信、AI大模型)

新动能:搭建量子计算实验室,引入海外顶尖科研团队,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。

新技术:研发低延迟卫星通信模块、量子加密算法,申请国际PCT专利18。

新产品:推出基于大模型的工业质检系统,服务电子制造企业缺陷检测需求7。

强链补链:为5G基站供应商提供国产化射频芯片,参与通信设备产业链标准制定。

案例:某AI企业计划2年内开发自主可控的工业大模型,降低对国外框架依赖度至10%以下。

3.未来材料行业(高性能碳纤维、超导材料)

新动能:升级材料制备工艺(如化学气相沉积法),引入高精度检测设备。

新技术:攻克碳纤维低成本量产技术,开发耐高温超导材料配方1。

新产品:推出航空级碳纤维复合材料,替代进口产品,应用于国产大飞机制造。

强链补链:与航天科技集团合作,提供卫星结构材料,参与国家重大专项。

案例:某材料企业规划投资1500万元用于中试线建设,3年内实现超导材料量产。

4.未来能源行业(氢能、新型储能)

新动能:建立氢能制-储-运全链条示范项目,引进海外燃料电池技术专家。

新技术:研发高效率电解水制氢装置、固态电池储能系统,申请核心专利。

新产品:推出兆瓦级液流电池储能设备,服务电网调峰需求。

强链补链:为风电整机企业提供国产化变流器,降低供应链风险。

案例:某储能企业计划2年内将储能系统成本降低30%,配套3家能源国企。

5.未来健康行业(基因技术、高端医疗设备)

新动能:建设GMP级细胞治疗生产线,引入自动化基因编辑平台。

新技术:突破CRISPR-Cas9脱靶难题,开发便携式脑机接口设备。

新产品:推出国产化质子治疗仪,填补肿瘤治疗领域空白。

强链补链:与三甲医院合作开展临床试验,为医疗器械龙头企业提供核心部件7。

案例:某生物企业规划3年内完成基因治疗药物临床Ⅱ期试验,配套2家跨国药企。

 

三、撰写注意事项与加分策略

突出产业链协同:明确配套的龙头企业名称、合作项目及解决的具体问题(如某半导体企业为华为提供光刻胶,替代日本供应商)。

强化数据支撑:使用第三方审计报告、市场占有率排名等数据佐证技术优势与成长性。

规避重复申报:确保“三新一强”投资内容与既往财政支持项目不重叠(如技改资金已覆盖设备购置,则需调整申报范围)。

政策匹配度:引用地方重点产业链名单(如广东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链),增强地域适配性。

 

四、典型材料结构示例(以未来制造企业为例)

推进计划摘要:3年投资2500万元,突破智能传感技术,配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。

技术路线图:2025年完成传感器原型开发,2026年通过车规认证,2027年量产交资金分配表:研发1200万元(48%)、设备800万元(32%)、人才500万元(20%)。

风险预案:若车规认证延迟,转向工业机器人领域应用。

佐证材料:近3年审计报告、与比亚迪的合作协议、10项I类专利证书。

通过以上规划,企业可系统性展示“三新一强”的实施逻辑与产业价值,提升申报竞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