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智为铭略 浏览次数:37 发表日期:2025-11-11
随着第七批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名单公布,一幅关于中国产业创新脉络的精细地图也随之展开。
从区域分布看,江苏领跑,中西部崛起势头明显。
从地域分布看,东部地区凭借68.42%的占比占据绝对优势,其中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核心引擎。江苏省以约14.7%的占比稳居全国榜首,苏州、南京等地在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领域的产业集群效应显著,政策引导的“智改数转”成效突出。
与此同时,中西部地区正以超过15%的增速加速追赶,占比已达28.62%,湖北、四川等地成为新兴力量。东北地区占比2.96%,仍面临产业转型压力。
行业格局:制造业占九成,电子与新材料领衔
在行业分布上,“小巨人”企业高度集中于制造业,总量占比超过90%,这与国家聚焦工业“六基”领域的导向紧密相关。
电子行业(约15%)在半导体、集成电路设计制造领域企业密集,是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的关键力量。
基础化工与新材料(约12%)以特种合金、生物医用材料为主,国产替代需求旺盛。
电力设备(约8%)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,光伏逆变器、储能系统企业在江苏、广东形成高地。
生物医药(约7%)与计算机与通信(约10%)则分别依托创新药、基因检测和工业操作系统、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,展现出强劲活力。
从企业自身维度观察,这批“小巨人”呈现出显著的“研发驱动”和“产业链协同”特征。
资本结构:上市公司占比7.1%,其中创业板和科创板合计占上市总量的66%,是绝对主力。北交所虽目前占比11.1%,但在2024年新增企业中占比高达51.8%,成为新的上市聚集地。
研发投入:60%的企业研发费用率超过5%,构成了高研发群体,尤其在基础软件领域,过半企业持有10项以上发明专利。
产业链角色:高达80%的企业服务于“卡脖子”技术环节,其中45%与龙头国企签订了长期协议。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配套率尤为突出,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,形成了成熟的技术共享与产能协作机制。
综合来看,国家级“小巨人”的评选已深度锚定“硬科技”与“产业链安全”。未来,具备核心技术壁垒、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集群、并能在资本市场找到适合路径的企业,将在竞争中更具优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