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智为铭略 浏览次数:37 发表日期:2025-09-01
一、进行全局与科学的顶层规划
智能工厂的建设始于全面且科学的战略规划,其核心在于实现信息层(IT系统)与执行层(自动化系统)的深度融合,以处理来自设备、生产、物料、质量和能耗等多源异构数据。规划需基于生产工艺要求,对厂房布局和物流流程进行优化,旨在提升效率、降低成本并改善工作环境。此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内部的IT、自动化、业务及精益管理部门协同合作,还需借助外部有实战经验的咨询机构共同设计蓝图。规划必须充分考虑行业特性,因不同行业的工艺、产品及模式差异显著,其智能工厂的建设重点与路径也截然不同。
二、构建统一规范的管理与技术标准体系
标准缺失是智能工厂建设中的常见痛点,易导致数据孤岛(如一物多码)、作业规范执行不力、设备因通信协议不一而集成困难、管理权责不清以及质量波动等问题。因此必须建立清晰完备的标准体系,包括:
管理标准:如业务流程规范、设备点检维护标准、智能工厂评估体系等。
技术标准:如智能装备接口标准、系统集成标准、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及主数据管理体系等,确保数据互联互通和系统兼容性。
三、以智能加工单元作为柔性化生产的核心
智能加工单元是打造柔性化生产线的关键实践,它通过智能技术将数控机床(CNC)、工业机器人、加工中心乃至自动化程度较低的设备集成起来,形成一个协同工作的有机整体。这种集成显著提升了生产单元的自动化程度、灵活性和整体效率,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品种、小批量的生产需求。
四、确立“人机协作”而非“机器换人”的实施理念
智能工厂的终极目标并非建设无人工厂,而是在合理成本下,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。因此,“人机协作”成为核心趋势。应充分发挥人的灵活性、判断力和决策力,处理复杂多变的任务;同时利用机器人在重复性、高精度作业上的优势,实现人机优势互补,最终达到提升整体效能的目的。
五、积极应用增强现实(AR)及数字仿真等新兴技术
新技术的应用是智能工厂落地的重要支撑:
增强现实(AR):可广泛应用于设备维护与人员培训。维修人员通过AR眼镜可实现虚拟信息与实物的叠加,直观获取设备参数、操作指引和故障诊断提示,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与准确性。
数字工厂仿真:利用离散事件建模、3D几何建模等技术,可在物理工厂建成前,对布局、物流和生产系统运行进行可视化仿真、分析与优化,提前验证和规避潜在问题,大幅降低建设与试错成本。